2019-06-13
俗话说“湿气在,百病害,湿气除,百病无”。中医认为,湿气不除,人会莫名犯困、没有精神,嘴里感觉黏腻、发甜,身体沉重、发懒。由于环境、饮食习惯、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,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湿气。
湿气称得上是“万恶之邪”,遇寒成寒湿,遇热为湿热,遇风则化为风湿,这三种“湿”侵入人体,易导致消化道、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等多个部位的问题。
1、消化道:影响食欲,不想吃东西,还会出现口臭,大便不爽,易粘马桶壁。
2、泌尿系统:体内湿气重,且喝水较少时,小便排出不畅,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。
3、皮肤: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,负担加重,免疫力随之降低。因此,痤疮、皮炎、湿疹、癣都会不请自来。
4、关节:湿气侵入关节,则关节酸痛、沉重、活动不利,痛处固定。
5、头部:湿气侵入头部,则出现头晕、犯困、头重如裹。
6、胸腹部:湿气滞留胸腹部,则出现胸闷、胃胀。
7、下肢:湿气往下走,可出现下肢水肿、脚气等症状。
1、看体型:中医认为,胖人多痰湿。因此,体型偏胖、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。
2、看舌头: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,舌苔白腻或黄厚腻。
3、看大便: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、圆柱体、很通畅的,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。一旦发现大便稀薄、黏腻、不成形,就可能是有内湿。
4、看起床状态:有些人早上起床后,会觉得很困、头沉,像有什么东西裹着,让人打不起精神,而且痰多,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。
5、看平时状态:户外湿气一大,就觉得胸闷气短、身体沉、懒得动、不清醒,吃饭时没胃口。中医讲“湿重如裹”,一种被包裹着,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,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。
都说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。看专家教你有效去除体内湿气的绝招,经常揉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位,把体内湿气排出去。
1、 丰隆穴
【位置】: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,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。
【功效】: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,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,并有调和、胃气、补益气血、醒脑安神等功效。
2、 阴陵泉穴
【位置】: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,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,膝窝下凹陷处即是。
【功效】: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,促进脾运化水湿,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,解决体内有“湿”或者水肿的问题。
3、 中脘穴
【位置】:位于腹中线上,脐上4寸,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,是胃的弘扬汇集之处。
【功效】: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、运化失调,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。
4、 足三里穴
【位置】: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、胫骨外侧4横指。
【功效】: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有疏风化湿、调节机体免疫力、调理脾胃的作用。
5、复溜穴
【位置】: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处。“复溜”一词中,“复”是反复,“溜”是悄悄地散失,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。
【功效】: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。
6、 曲池穴
【位置】:曲池穴位于肘关节,弯曲胳膊肘时,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。
【功效】: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,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可以清利湿热,调理大肠气血,对“湿热”引起的荨麻疹、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。
【按摩手法】
找到这6个穴位,艾灸、刮痧都能起到除湿的作用。不具备条件的人也不用急,现在教你一套“葵花点穴手”,用手指点揉穴位除湿祛病。
【操作手法】
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,先垂直向下按压,边按边揉,以产生酸、胀感为宜,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,渐渐放松,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—9次,每天可按摩2—3次。
联系我们
联系电话:15668680878
邮箱:
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太湖路1号3层3-125